close
這篇文章2個月前就該發的,沒想到時間會過得這麼快,離上海世博閉幕還有一個月,希望能給還沒去的人一些建議囉!
由於時間有限了,先來介紹推薦參觀的館,這些館的內容未來再詳細介紹。
這次世博的佔地面積遼闊,還跨越了黃浦江,想要每個館都逛,我想只有當地人才有機會,而我們這次鎖定的目標,不是大家說的中國館、台灣館、英國館或者西班牙館,而是E片區裡的城市最佳實踐區(如下圖紅色虛線),別看它只佔整個園區的一小個角落,可是花上我們將近2天的時間研究喔!

由於這一區主要是展示全世界每個國家具代表性的城市,在綠建築或環保方面是如何實踐,所以對我們來說是很重要的朝聖地,以下依序介紹我們覺得最值得看的館:
1.遠大館
在進攻城市最佳實踐區時,我們會搭地鐵到西藏南路站,從2號出口出來,再從3號門的入口進入,而遠大館當時並非我們計畫中要參觀的館,但由於它就在入口旁邊,很容易看到,吸引我們進入的原因是它的立面呈現的資訊:9度抗震、6倍節材、5倍節能、20倍淨化、1%建築垃圾。進去參觀後也沒讓我們失望,意外榮登我們覺得最推薦參觀的館。

別瞧他不起眼的外觀,跟一般廠房沒兩樣,裡面可是有很多好東西喔!

別被門口大排長龍的情景嚇到,他們都是為了要體驗地震而排隊,我們住在台灣常在體驗,不體驗的人不用排隊就可以進去喔!(2個月前是這樣,希望現在也是)

門口那隻超大手機,聽說可以測粉塵、甲醛、電磁輻射,號稱全球第一台具備空氣品質檢測功能的手機,真想買一台來玩玩看啊~
2.倫敦館
這是英國有名的零碳館,也是繼哲最想去看的館,雖然看了有點小失望,不過整體說來還是很不錯的(可能之前朝思暮想、期望太高),建築師很努力地將現有的綠建築觀念和手法運用上,朝向整棟建築物在使用時能二氧化碳零排放。

零碳館分前後2棟,在倫敦實際上是希望前棟是工作空間、後棟是居住空間,減少因工作往返的交通碳排放

屋脊上的一堆帽子可供給室內新鮮空氣

建築師的規劃示意圖,一張圖上就有很多綠建築手法
3.漢堡館
德國是個很早就執行綠建築設計的國家,加上他們的工藝技術很強,所以也是我們很想一探究竟的館,由於大部分的資訊都以簡報方式呈現,要蒐集比較辛苦些。

窗戶前的紅色金屬格柵是活動式的外遮陽

屋頂有太陽能光電系統

從圖面上同樣可以看出許多綠建築的手法
4.馬德里館
從外觀上就很吸引人的馬德里館,是這一區少數需要排隊的館,不過再怎麼排也不會超過半小時,不像其他區要排上4、5個小時,而且我們挑吃飯時間去排隊,10分鐘不到便進去了。

竹竿做成的外觀,前面還有個黑色的圓筒狀開放空間

圓筒狀開放空間內部有個超級大吊扇,這個名叫「空氣樹」的構造,是個舒適的休憩空間

竹竿做成的外觀是成片的活動式外遮陽,實際的室內空間則是靠右側的玻璃做區隔,外遮陽與玻璃間的半戶外空間用途很廣,在這層被做為餐廳的戶外用餐區,可惜餐點有些貴~
5.葡萄牙館
這個館超級小,也不是在我們的參觀名單中,本以為是個服務亭,沒想到是棟小住宅,麻雀雖小、五臟俱全。

標榜是棟「可搬運的遊客塔」
6.阿爾薩斯館
這個館從外觀看就很綠,而且左側的雙層玻璃應是重點,可以花點時間研究。

這玻璃可活動,內層循環利用的水可降溫,上方的光電板可發電
我們還看了幾個館,其中上海館令我們有些失望,因為外牆上標榜著「生態家」,但內部像是介紹未來的科技;而溫哥華館主要是介紹加拿大的木材,對木構造有興趣的話是可以去瞧瞧;成都館的景觀做得很有特色;有朋友說羅阿館不錯,但可以能我們上不到最上層,所以沒看到重點。

感覺有些表裡不一的上海館

外觀做得很努力,但看不到相關的設計說明

入口處的欄杆裡有聽說可減碳的水藻,令人對它的減碳效果存疑

室內植物很多,但濕度太高令人不舒服,空氣中有股霉味

溫哥華館

裡面介紹各種木材及特性

成都館,有個漂亮的活水公園

梯田般的水生植物
除了參觀建築物,後灘公園也是個十分推薦的好地方,有種遠離塵囂、置身世外桃源的感覺。

發現到了嗎?都沒有人耶!

後灘公園很大,每個角度都很美
來到上海世博,眾所周知的館當然還是要去湊湊熱鬧,所以第1、2天的晚上和第3天的白天我們便四處晃,體驗不同的交通方式、看看絢爛的夜景,以下就用照片大概說一下吧!

沙特館不知是展些什麼,但看到這個牌子我就放棄了

這些人都在排隊,幸好有遮陽,但人一多也是很悶熱

台灣館要拿預約卷,所以我們第3天上午10點多看到已來不及啦!

中國館也是要拿預約卷,而且聽說開門前就要在主入口排隊

進去前要排隊

通過安檢也要排隊

世博軸的夜景很美

園區內的免費巴士是充電的喔!

要過黃浦江也可以搭免費的渡船

這一座座像外星人頭的機器,可吹出較涼的水霧

記得要帶水壺去裝水喝,有時有錢還不一定買得到飲料喔!

這樣累了就席地而坐的景象挺常見

這是繼哲那幾天的裝備:太陽眼鏡(忘了帶帽子)、脖子掛攝影機、肩背照相機、包包外側有水壺、褲子口袋有地圖
大家對上海世博的評價不一,但我覺得有時間還是可以去看看,畢竟每5年才辦一次,這次算是離我們很近,加上語言又沒有隔閡,自由行也方便,如果不去的人可以看看這個部落格http://umechen.pixnet.net/blog/category/1428749,介紹得挺詳細喔!我們要出發前看了她的介紹才知道已經沒有3日票了~
由於時間有限了,先來介紹推薦參觀的館,這些館的內容未來再詳細介紹。
這次世博的佔地面積遼闊,還跨越了黃浦江,想要每個館都逛,我想只有當地人才有機會,而我們這次鎖定的目標,不是大家說的中國館、台灣館、英國館或者西班牙館,而是E片區裡的城市最佳實踐區(如下圖紅色虛線),別看它只佔整個園區的一小個角落,可是花上我們將近2天的時間研究喔!

由於這一區主要是展示全世界每個國家具代表性的城市,在綠建築或環保方面是如何實踐,所以對我們來說是很重要的朝聖地,以下依序介紹我們覺得最值得看的館:
1.遠大館
在進攻城市最佳實踐區時,我們會搭地鐵到西藏南路站,從2號出口出來,再從3號門的入口進入,而遠大館當時並非我們計畫中要參觀的館,但由於它就在入口旁邊,很容易看到,吸引我們進入的原因是它的立面呈現的資訊:9度抗震、6倍節材、5倍節能、20倍淨化、1%建築垃圾。進去參觀後也沒讓我們失望,意外榮登我們覺得最推薦參觀的館。

別瞧他不起眼的外觀,跟一般廠房沒兩樣,裡面可是有很多好東西喔!

別被門口大排長龍的情景嚇到,他們都是為了要體驗地震而排隊,我們住在台灣常在體驗,不體驗的人不用排隊就可以進去喔!(2個月前是這樣,希望現在也是)

門口那隻超大手機,聽說可以測粉塵、甲醛、電磁輻射,號稱全球第一台具備空氣品質檢測功能的手機,真想買一台來玩玩看啊~
2.倫敦館
這是英國有名的零碳館,也是繼哲最想去看的館,雖然看了有點小失望,不過整體說來還是很不錯的(可能之前朝思暮想、期望太高),建築師很努力地將現有的綠建築觀念和手法運用上,朝向整棟建築物在使用時能二氧化碳零排放。

零碳館分前後2棟,在倫敦實際上是希望前棟是工作空間、後棟是居住空間,減少因工作往返的交通碳排放

屋脊上的一堆帽子可供給室內新鮮空氣

建築師的規劃示意圖,一張圖上就有很多綠建築手法
3.漢堡館
德國是個很早就執行綠建築設計的國家,加上他們的工藝技術很強,所以也是我們很想一探究竟的館,由於大部分的資訊都以簡報方式呈現,要蒐集比較辛苦些。

窗戶前的紅色金屬格柵是活動式的外遮陽

屋頂有太陽能光電系統

從圖面上同樣可以看出許多綠建築的手法
4.馬德里館
從外觀上就很吸引人的馬德里館,是這一區少數需要排隊的館,不過再怎麼排也不會超過半小時,不像其他區要排上4、5個小時,而且我們挑吃飯時間去排隊,10分鐘不到便進去了。

竹竿做成的外觀,前面還有個黑色的圓筒狀開放空間

圓筒狀開放空間內部有個超級大吊扇,這個名叫「空氣樹」的構造,是個舒適的休憩空間

竹竿做成的外觀是成片的活動式外遮陽,實際的室內空間則是靠右側的玻璃做區隔,外遮陽與玻璃間的半戶外空間用途很廣,在這層被做為餐廳的戶外用餐區,可惜餐點有些貴~
5.葡萄牙館
這個館超級小,也不是在我們的參觀名單中,本以為是個服務亭,沒想到是棟小住宅,麻雀雖小、五臟俱全。

標榜是棟「可搬運的遊客塔」
6.阿爾薩斯館
這個館從外觀看就很綠,而且左側的雙層玻璃應是重點,可以花點時間研究。

這玻璃可活動,內層循環利用的水可降溫,上方的光電板可發電
我們還看了幾個館,其中上海館令我們有些失望,因為外牆上標榜著「生態家」,但內部像是介紹未來的科技;而溫哥華館主要是介紹加拿大的木材,對木構造有興趣的話是可以去瞧瞧;成都館的景觀做得很有特色;有朋友說羅阿館不錯,但可以能我們上不到最上層,所以沒看到重點。

感覺有些表裡不一的上海館

外觀做得很努力,但看不到相關的設計說明

入口處的欄杆裡有聽說可減碳的水藻,令人對它的減碳效果存疑

室內植物很多,但濕度太高令人不舒服,空氣中有股霉味

溫哥華館

裡面介紹各種木材及特性

成都館,有個漂亮的活水公園

梯田般的水生植物
除了參觀建築物,後灘公園也是個十分推薦的好地方,有種遠離塵囂、置身世外桃源的感覺。

發現到了嗎?都沒有人耶!

後灘公園很大,每個角度都很美
來到上海世博,眾所周知的館當然還是要去湊湊熱鬧,所以第1、2天的晚上和第3天的白天我們便四處晃,體驗不同的交通方式、看看絢爛的夜景,以下就用照片大概說一下吧!

沙特館不知是展些什麼,但看到這個牌子我就放棄了

這些人都在排隊,幸好有遮陽,但人一多也是很悶熱

台灣館要拿預約卷,所以我們第3天上午10點多看到已來不及啦!

中國館也是要拿預約卷,而且聽說開門前就要在主入口排隊

進去前要排隊

通過安檢也要排隊

世博軸的夜景很美

園區內的免費巴士是充電的喔!

要過黃浦江也可以搭免費的渡船

這一座座像外星人頭的機器,可吹出較涼的水霧

記得要帶水壺去裝水喝,有時有錢還不一定買得到飲料喔!

這樣累了就席地而坐的景象挺常見

這是繼哲那幾天的裝備:太陽眼鏡(忘了帶帽子)、脖子掛攝影機、肩背照相機、包包外側有水壺、褲子口袋有地圖
大家對上海世博的評價不一,但我覺得有時間還是可以去看看,畢竟每5年才辦一次,這次算是離我們很近,加上語言又沒有隔閡,自由行也方便,如果不去的人可以看看這個部落格http://umechen.pixnet.net/blog/category/1428749,介紹得挺詳細喔!我們要出發前看了她的介紹才知道已經沒有3日票了~
全站熱搜